灑水車這個"大塊頭"主要由哪幾個部分組成,誰更重要?
鐵嶺灑水車近日有群眾反映,有灑水車在零度以下的天氣里灑水,導致路面結冰,早高峰多人滑倒。事件引發輿論關注后,當地相關部門作出回應稱,因當日凌晨氣溫驟降,不利于前日晚班灑水作業后的水汽揮發,造成路面結冰,給群眾出行帶來不便,深表歉意。
零下天氣還灑水,難道是灑水車的錯?
電動車在冰雪路面上滑倒
一輛灑水車折射出城市管理的水平。其實,翻閱往年的新聞報道,類似新聞屢見不鮮。不僅路面結冰致路人滑倒,有的地方還發生交通事故,甚至有灑水車在暴雨天里仍“堅持”灑水奇聞。
小小灑水車,為何總不讓人省心?
針對此類事件,《人民日報》曾評論道:往輕里說,這反映了相關部門僵化的管理手段,不問效果、不講科學、一味盲干;往重里講,是在提供公共服務時,眼里心中少了“人”。
小組認為,歸根結底,是考核這個“指揮棒”沒發揮作用,甚至產生了反作用。環衛工人在寒冬或者雨天里灑水作業,難道不清楚是浪費水、做無用功乃至對居民出行不利?但將考核標準和浪費水兩者相權,他們往往會選擇后者。
據了解,有的地方將灑水工人績效與灑水次數掛鉤,或硬性規定每天必須灑水,一旦天氣劇變,僵化規定必然引發鬧??;有的地方雖然規定“低溫不灑水” ,但對道路清潔程度做了細化考核,甚至“論克稱灰塵”,使一些環衛工人堅持灑水;甚至有地方將環衛工作外包,按灑多少水來結算工作量,明確寫入合同, “流量為王”,導致有公司直接用消防栓灑水。
零下天氣還灑水,難道是灑水車的錯?
某地領導留言板上待回復的留言
說到底,無論管理機制上是“政府包干”還是“購買服務”,都不能“一考了之”、“一買了之”、“一罰了之”。相關職能部門不能當“甩手掌柜”,特別是在季節變換、極端天氣時,更應提前考慮到環衛效果,主動介入。事實上,一些城市為避免類似情況,專門為灑水車司機配備了溫度計,便于調整作業頻次,這類科學做法,讓城市更具溫度。
中國經歷著世界上規模最大、速度快的城鎮化進程,城市治理的各種難題接踵而來。不光灑水車,城市垃圾分類、盲道建設、養老設施、電梯、路面等諸多問題,都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,體現著城市管理的精細程度。過往快速發展時可能管用的粗放管理思路和手法,肯定沒法沿用到現在。
在大數據、智能設備讓城市越來越“聰明”的今天,更需要關照細節、不棄微末,用繡花功夫管理城市。今天,城市管理者也更有條件在各種手段便利、快捷、科學的基礎上提升城市的“溫度”,讓市民感受“人情味” “煙火氣” 。否則,就不免陷入“發現問題—立即道歉—馬上整改—再次犯錯”的惡性循環,那是一個“多輸”的局面
返回列表